出野外的魏立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藏高原就沒有我沒去過的地方。”說這話時,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特色生物資源中心研究員魏立新的臉上寫滿了自信與自豪。
扎根青藏高原30年,魏立新為青海藏藥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30年來,他帶著對藏醫藥的熱愛踏遍了青藏高原的每個地區,腳下的每一步路都在這片土地上訴說著他為之奉獻的藏藥研究能夠造福于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事業的努力與理想;
30年來,他立足青藏高原,攻堅克難,積極研發、傳承中藏藥精髓,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30年來,知難而進就是他工作時的動力源泉,人生路上的主旋律……
選擇藏藥研究 找到畢生所愛
1991年,魏立新進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當記者問起為何選擇了藏醫藥研究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沒有為什么,就是命中注定。”
骨子里對困難迎難而上的沖勁和藏醫藥領域的神秘、博大精深,造就了魏立新口中的“命中注定”。不斷去解決這個領域的難題,去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那種冒險、那種考驗,總是令他興奮,令他更加渴望學習,更令他覺得對做好藏醫藥研究的追求愈加清晰而厚重。
1993年,魏立新開始跟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寶琛作“塞隆骨”的質量標準研究。在他大膽創新和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下,使用特有的氨基酸去定量膠原蛋白,“塞隆骨”的質量標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作為一種治療風濕病的特效藥,“塞隆骨”及其系列產品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及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塞隆骨”研究成果的獲得,無疑成為魏立新藏藥研究人生的起點,但更多的難題與挑戰還在科研道路上等著他。
由于常年做科研,魏立新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野外或實驗室,回家的時間規律且短暫。他笑著跟記者講述,若是自己偶爾得空在家多待些時候,妻子和女兒反倒覺得不太習慣。
多年來,工作的辛苦在魏立新眼里,竟是甘之如飴的。經常工作到晚上十一時從不叫苦,一年到頭出野外做研究也不算辛苦,“就像小朋友愛玩游戲,玩到廢寢忘食都還是覺得開心,對于我來說也是一樣,不是去完成一項任務,而是在做自己喜歡并甘愿為之付出的事,所以不會計較付出了多少,而是經常會想,付出的夠不夠。”魏立新說。
從高山密林到草原雪山,從風餐露宿的野外采樣到日以繼夜的實驗室研究,因為熱愛,所以有熱血,也是因為這份熱血才有了如今的貢獻,成就了現在的他。
讓科技成果真正造福于人民
“親力親為是一件幸福的事。”
無論是當初剛入行的年輕研究員,還是如今滿腹知識與魄力的權威科學家,親自“主刀”是魏立新從未變過的工作準則。
2007年,起源于印度的藏藥材“蒂達”在青海首次成功引種栽培,這不僅對于魏立新來說是人生坐標上的重要符號,對于國家來說更是填補了我國不產“蒂達”的空白。
“蒂達”是藏語中對印度獐牙菜類藏藥材的稱呼,是藏醫中用來治療肝病的首選藥物,僅在尼泊爾、印度有分布。但隨著使用量、使用頻率的快速增加,蒂達的野生資源面臨枯竭。因此,國際上開展了“蒂達”人工栽培的大量研究,但種子出苗率等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并且在引進之前,國內的藏醫學者和研究員甚至很少有人見過“蒂達”的植物形態。
“我們沒人知道它的生長史是怎樣的。”當時,要攻克這一難題,絕非易事。
2004年,魏立新和他的團隊踏上了尋找“蒂達”的路。在經歷了車禍翻車、傷勢未愈、植物稀缺找尋未果的曲折坎坷后,終于憑著懷里那張打印下來的彩色圖片,在尼泊爾境內發現了長在土地里的“蒂達”。
“你只有真正去了解它的生長史,才能找到難點的突破口。那次的采樣,不僅解釋了業內對‘蒂達’到底是一年生還是兩年生的疑惑,更找到了人工栽種的關鍵。”魏立新告訴記者,研究發現,“蒂達”的生長周期是一年的時間段跨越兩個年度,越了冬的“蒂達”才能長大。同時,一千顆“蒂達”種子重量相當于一粒小麥的重量,清楚了“蒂達”種子的真實大小也是人工栽培成功的關鍵。
經過種子-出苗-抽薹-開花-成株完整的生命周期,這個魏立新幾度用生命換回的種子已經在溫室大棚茁壯成長,對解決我國藏藥材原料供應不足具有積極意義。
先做最難的,這位熱愛藏藥研究的研究員總是愛啃硬骨頭。他毫無畏懼,為實地采樣,身先士卒下到250米深的淵谷里;他挑戰社會焦點問題,創建重金屬安全評價新模式;他攻關核心技術,取得藏藥安全與質控技術突破……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成績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魏立新在踏實仔細地搞研究,也在收獲中去創新、去解惑,進而為人民、社會、國家做貢獻。
帶出一支奮發有為的優秀團隊
統一藏藥規范是魏立新一直以來的職業目標,他也一直為此而努力著。但是最初,面對藏藥復雜的市場環境和“重金屬”問題,他的導師曾告訴他,統一藏藥規范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是,想到其對藏醫藥的重要意義,魏立新依然決定知難而進。
如今,他不僅首次研究制定了藏藥行業內部第一個區域性炮制規范——佐太炮制規范,而且建立包括15項核心炮制工藝的佐太炮制工藝技術體系,成為藏藥炮制品生產、流通、使用、檢驗、監管的法定技術依據,解決了藏藥標準提升與傳統炮制工藝闡釋的難點問題。
“用現代科學方法解釋藏藥的有效性,讓藏藥走向世界”正通過魏立新的努力變得不再遙遠。
就是這么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在科研創新的同時,在不斷為國家、為青海的藏醫藥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據了解,他牽頭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中藥學”一級學科站點建設,培養高層次藏醫藥研究人才73人,其中,28人留在青海工作。依托良好的高層次人才基礎、先進的重金屬安全性評價理論和創新技術,逐步建立青海省內部藏藥科研平臺、五省區藏藥聯合平臺,有力推動青海藏藥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確立我省在藏藥科研領域的全國領先地位。
對待學生,他總是必要時給予建議和提醒,鼓勵他們在實踐中磕絆成長,不局限于別人的條條框框,做自己的創新的“放養式”導師。
對待同事,他扮演著最擅長解決問題的“大腦”角色。
“去年,我有幸跟著魏老師參加了三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材料撰寫,過程中,能感受到他在各個單位受到的認可度極高,無論是在民族藥領域、藏藥領域,還是高原醫學領域。魏老師對于每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應該做的國家事,擔的國家責,以及在世界上要做到一個什么水平,把控的都非常準確。”與魏立新同一課題組的老師周文斌告訴記者。
做事認真、下功夫,研究從來親力親為,還有扎實的專業素養、知難而上的韌勁和深度的思考研究能力,讓魏立新影響并帶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成長起來。
“未來,將以推動我省中藏藥和冬蟲夏草產業升級為目標,通過攻關汞、砷等重金屬有效性評價技術難題,為保障與帶動青海牧區鄉村振興與農牧民增收,探索新思路,尋找新辦法。”魏立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