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侯生珍。圖片由本人提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藏羊產業是青海省主要經濟產業、民生產業、戰略產業。長期以來,青海藏羊肉品牌宣傳大多以‘吃冬蟲夏草、喝礦泉水,無污染、綠色食品’為口號,缺乏科學標準。要實現藏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形成‘配好料、養好羊、產好肉、賣好價’的全產業鏈發展。”一聊起藏羊,侯生珍教授如數家珍,他表示,構建藏羊現代規;驁鰳藴驶B殖技術和特色藏羊肉營養品質和風味品質“數據化”的生產體系,就是他當下的工作目標。
侯生珍教授是2020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作為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羊產業平臺首席專家,30多年來,他扎根高原,俯下身子在羊圈里搞科研。從青春到華發,以草原為家,以科研為重,他將辛勤耕耘的科學論文寫在廣袤的草原上,實現了藏羊母羊繁殖率提高50%、6月齡羔羊活體重提高112%、當年天然草場載畜量減少50%的重大突破,構建起優質高效集約的藏羊技術生產體系,推動青海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堅守農民情懷,擴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侯生珍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他深知農牧民的艱辛,也更了解農牧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
“我省高寒牧區牧草枯草期長達八九個月,草地營養供給匱乏導致傳統藏羊‘一年一產’,羊羔生長發育緩慢,也讓農牧民的收入上不去。”針對長期制約藏羊母羊繁殖性能低下和藏羊羔羊生長發育緩慢的“卡脖子”問題,侯生珍和團隊緊貼農牧民需求,以轉變放牧藏羊生產方式為突破口,實現了藏母羊高效繁育技術。
為獲得藏羊生產第一手資料,侯生珍常年奔波、蹲守于高海拔牧區羊圈。在嚴冬枯草季,他和團隊在凜冽的寒風和高寒缺氧條件下試驗羊群研究數據的采集,深挖藏羊生產性能。沒有假日,沒有周末,尤其是在藏羊繁育的冬季,他和團隊連過年都守在羊圈。
“在藏羊不同生理階段反復進行分組試驗,我們終于找到母羊最佳的精準補飼期,打破了固有認知,縮短母羊空懷期,將繁殖規律鎖定‘兩年三產、三年五產’。同時,通過‘良料-良法’應用,使母羊產奶量提高了32%,6月齡羔羊活體重達到了出欄標準,羔羊出欄時間縮短了12個月,當年載畜量減少50%。”侯生珍表示,該技術在降低飼養成本基礎上保持了青海藏羊肉的品質和風味,開辟了牧民養殖收入增加的新渠道。
在推廣這項技術初期,侯生珍結識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牧民扎西。扎西有個外孫女,一出生就被確診為腦癱,巨額的醫療費壓得這個家庭喘不過氣。但是倔強的扎西說,如果這輩子不治好外孫女的病,自己死了也閉不上眼。這句話刺痛了侯生珍,他下定決心要把這套高效養殖的技術手把手教會扎西。
在侯生珍的不斷努力下,沒有上過學的扎西慢慢學會了技術。扎西算了一筆賬,以前養300只羊,一年到頭只能掙3萬元,自從運用高效養殖新技術后,他依然養300只羊,但每年除去成本能掙20萬元。這幾年,扎西在縣城買了房子,外孫女的病也得到了更好的治療。
注重產學研合作,促科研助發展
多年的科研探索,讓侯生珍深刻理解立足高原實際搞科技的重大意義。他認為,只有讓科研沾泥土、接地氣,久久為功,把論文寫在廣袤大地上,科技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有效落實到民生發展上,科技工作者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好體現。
侯生珍團隊里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一直跟著他在一線研究實踐,深入牧區,長期入戶蹲點,與牧民同吃同住。“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可以成為科研的重要課題,產學研的合作促進了科研工作的創新發展。對于高校老師而言,這種科研、教學與產業發展、應用緊密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獲得科研平臺、教學基地和研究成果。”侯生珍說。
在學生心中,他治學嚴謹,會針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情況,為其指明研究方向和設計題目。“侯老師是我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他身上那種樸實無華的科研工作態度令我們深受觸動。俯下身子在羊圈里寫論文,讓我們加強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驗證,提高了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我們獲益良多。”
通過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侯生珍團隊形成了一整套推動草地傳統放牧藏羊向高效、集約、生態化方向發展的技術路徑和技術體系,深化了畜牧學科對藏羊生產規律的重新認識,強有力地支撐了青海藏羊產業發展和高品質羊肉的生產。
多年集智攻關,團隊成果累累。先后獲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科技貢獻獎1項、國家農業農村部農業科技推廣貢獻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團隊獎1項。出版專著2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余篇。
投身鄉村振興,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侯生珍看來,要促進青海藏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遵循問題導向,集中攻堅“藏羊飼草料優質化生產-藏羊標準化養殖-高值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等全產業鏈短板技術,形成一整套技術針對性強、產業覆蓋面廣、科技支撐性高、推廣應用性好的藏羊現代產業生產技術體系。
“這條藏羊產業提質增效的產業鏈,形象來講,可以當作四個車間。第一車間,‘配好料’,優化篩選系列精料補充料,為高品質羊肉生產提供物化保障。第二車間,‘養好羊’,母羊‘兩年三產’或‘三年五產’均衡生產,構建‘牧繁企育或牧繁舍育’的養殖模式,6月齡藏羊羔羊活體重比傳統養殖提高112%,實現資源增量。第三車間,‘產好肉’,集中研究特色藏羊肉營養品質和風味品質‘數據化’的生產體系。同時,攻堅藏羊肉及副產物高值化加工技術短板,為高品質羊肉生產提供技術支撐。第四車間,‘賣好價’,拿精準的數據來加持、支撐品牌,賣出好價。”侯生珍詳細地詮釋了高質高效發展的藏羊產業離不開科技支撐的理念。
由于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成熟度高、復制性強,受群眾歡迎,得到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青海牧區六州均開展了大面積推廣示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然而,目前藏羊養殖技術不規范,藏羊肉品質參差不齊,前端養殖不優質,后端銷售難優價,這制約著我省高品質藏羊肉的形成。
“提升羊肉的營養品質、食用品質和風味品質,飼料是基礎。設計好飼料配方和把好飼料原料質量,結合現有先進的工業化生產工藝進行標準化生產,實現青海省藏羊養殖效益提高和羊肉品質提升的‘青’字牌的飼料品牌。”侯生珍說,行業內尚未形成特色藏羊肉品質的科學量化評價指標和體系,目前團隊已挖掘到特色藏羊肉品質相關的功能基因52個、特殊風味物質36個,實現了舍飼羊肉的營養品質、食用品質和風味品質均優于“草膘羊肉”。他希望帶領團隊建立藏羊不同生境區域的特色藏羊肉“數字化”標識,為青海不同生境區域特色藏羊肉品牌建設提供“大數據源”。
如今,年近60歲的侯生珍依然在奔波,在加快推進藏羊生產“生態優先化、產業鏈條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強力推進藏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上奔忙,努力用科技不斷助力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