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自即日起在《青海日報》集中展示10位2023年“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心有大我、志誠報國的高尚情操,學習他們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優秀品格,弘揚科學家精神,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以更加旺盛的工作熱情和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作出新貢獻。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世上沒有那么多天賦異稟,但你若決定干成一件事情,并一如既往地付出行動,就會有路走,而且路路有芳草!”
說這句話的是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汪曉泊。
1984年從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畢業分配到青海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工作時,汪曉泊就下定決心,用行動詮釋醫者仁心。
2002年汪曉泊轉入醫院的管理崗位,她系統學習了《全面質量管理法》《戴明環質量管理辦法》。在她的眼里,等級評審是醫院安全與質量的不二抓手,是患者滿意、員工滿意的有效保證。為此,她在等級醫院評審中,深入學習醫院等級評審標準細則,636個條款、3000多個細節,都爛熟于心,甚至可以把每一條編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她還利用三年時間攻讀法學研究生,這也讓她在后來起草醫院章程規定時更加得心應手,更加貼心地為患者服務。
2004年秋季的一天,農民張某找到汪曉泊說自己已身無分文,決定賣一個腎,以此湊夠兩個孩子上學的學費。
汪曉泊落下了疼惜的眼淚,告訴張某賣腎是違法行為。但她知道如果張某得不到幫助,也許這個家庭就徹底破碎了。于是她毅然決定接起這個家庭的重擔,承擔起兩個孩子的學習生活費。在她的資助下,張某的兩個孩子如愿以償考上了大學,畢業后都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汪曉泊還利用閑暇時間教張某護理技能,張某后來成了全省高級護工培訓師。時機成熟時她又鼓勵幫助張某成立了護工公司。目前,張某成立了3個公司,帶動更多的人就業。2021年,他的護理班組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做醫生,一定要以人為本。對業務要精,對病人要誠,而且要有奉獻精神。”汪曉泊說。
2010年4月,突如其來的玉樹地震牽動無數人的心。汪曉泊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帶著醫務人員火速趕赴一線,在飛機降落的剎那間她左側聽力下降,并伴有耳鳴、耳聾。但那一刻,醫務人員的職業責任感如“膝跳反射”般地被喚醒:救人!救人!救人!她不顧身體不適,迅速投入工作,沒日沒夜地為災區群眾和來自全國各地抗震救災的志愿者提供24小時服務。為讓患者第一時間聯系到自己,她把寫有值班醫務人員電話的紙單貼在了每一頂帳篷門口。
她把患者放在了第一位,異常繁忙的工作使她忘了自己其實也是一個病人,持續的工作延誤了她耳朵的最佳治療時機,致使今天她的耳鳴還十分嚴重。
在青海省第一人民醫院工作期間,她在全省率先引進聽覺誘發電位、神經電圖、腦血流圖等新業務30余項,其中12項填補了省內空白。編寫青海省人民醫院章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崗位職責、應急預案與流程、科室管理手冊等185冊。
2019年11月,汪曉泊調任青海省精神衛生防治院(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院長。
為了摸清全省精神衛生工作底數,掌握實情,進一步規范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治療工作,汪曉泊帶隊深入全省各州縣高海拔地區開展督導工作,對發現的問題一一給與指導和解決。
她認為,精神病人是病人,不是壞人,要對她們患病時的狂言亂語給與最大包容,有足夠的耐心,他們是最需要關愛的脆弱人群。為此,她經常深入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家中,看望慰問患者及家屬,與患者手拉手,詳細了解患者生活狀況和治療情況。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有一戶牧民,有精神病家族史,家中有6個病人先后到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病情好轉后陸續返回家中。汪曉泊對這戶牧民十分關注,專門前往河南縣看望他們,并指導當地鄉村醫生如何監督和幫助精神病患者用藥,平時經常通過電話和視頻了解他們的狀況。
“這戶牧民家里窗明幾凈,布置整齊,家人都熱情好客,回想起來讓人十分感慨。”汪曉泊說。
近幾年,汪曉泊在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健康相關危險行為調查、重性精神病人公共衛生服務利用現狀以及醫院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帶領醫護人員挺身而出、沖鋒在前,研究制定應急方案和制度,制作各類培訓視頻,深入一線現場演練,取得了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良好成績,以實際行動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奮戰臨床一線39年來,汪曉泊孜孜以求,把滿腔熱血奉獻給了她所熱愛的醫療衛生事業,用大愛情懷為患者撐起了希望的藍天。她先后獲得玉樹“4·14”抗震救災人道特別奉獻獎、青海省三八紅旗手標兵、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